保持“朝乾夕惕”
“乾”为形声字,从乙,倝(gàn)声。乙,表示植物屈曲生长的样子。清代段玉裁《说文解字注》:“乾,上出也。”
“惕”,本义为戒惧、小心谨慎,《说文解字》:“惕,敬也。”
君子白天干光明正大的事,晚上也常怀敬畏之心,不断警惕反省激励自己。如此勤勉恭谨,不敢松懈,正是为政履职的官箴规诫和价值追求。
晨思夕念、朝乾夕惕,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治国理政理念。
古人以农喻政,“政如农功,日夜思之”。
为政要像农民种地一样,必须日夜想着它。播种过后,雨雪风旱,种庄稼只有日夜操心、勤耕不辍,才能获得好收成。
为政亦然,只有夙夜在公、殚精竭虑,才能干出好成绩。
“当干部不要当得那么潇洒,要经常临事而惧”。朝乾夕惕,是一种高度自觉的精神状态,更是一种极度负责的工作作风。
焦裕禄担任兰考县委书记时,正是兰考遭遇内涝、风沙、盐碱“三害”最严重的时刻。他一到任,不顾长途跋涉的疲累,就马不停蹄前往兰考县各村、火车站,查风口、探流沙,了解情况,观察灾情。
焦裕禄白天到群众中调查访问,晚上回来“过电影”,终于摸索出一套改变兰考面貌的方法。最后累倒在病榻上,他牵挂的仍是“活着我没有治好沙丘,死了也要看着你们把沙丘治好”。
明代大儒吕坤说得好:“做官都是苦事,为官原是苦人,官职高一步,责任便大一步,忧勤便增一步。”
工作千头万绪,肩上千钧重担,非忧劳勤政、辛苦付出不可,绝非轻轻松松、顺顺当当就能把干部当好。
共产党人肩负着党和人民的使命,就要有念兹在兹、枝叶关情的民生情怀,有先忧后乐、不避福祸的敢于担当。
谢觉哉曾写下“起得早来眠得晚,能多做事即心安”,要求自己早起晚睡,一心奉公,以为党和人民多做事、做好事为己任。
他担任中央人民政府内务部部长期间,一场大水灾涉及全国16个省。在他和内务部建议下,在全国开展社会互济和节约运动,经过几个月的艰苦努力,全国的灾情基本上得到控制,严重的春荒度过了大半。
朝乾夕惕,体现的是居安思危、未雨绸缪的底线思维。
子产在郑国为卿时,为应对当时内忧外患的处境,制定了一系列法律制度,让利于民,以稳定郑国内部环境,发展经济。
他主张百姓参与政事的讨论,划定田界以确保百姓都能有饭吃、能安心过日子。
子产兢兢业业,可以说做到了明察秋毫。他抓住晋楚停止争霸后出现的“战略机遇期”,开展刚柔并济的新型外交,帮助郑国平稳屹立于春秋乱世。
郑国民众发出了“我有子弟,子产诲之。我有田畴,子产殖之。子产而死,谁其嗣之”的感叹。
“朝夕思虑其事,日夜经纪其务”,当干部就要在状态。这种状态,是守土有责、守土尽责,是真正把岗位当责任、把工作当使命。
当下,各方面风险隐患和不确定性有增无减,容不得有丝毫的松劲松懈、麻痹大意。
惟有以“朝乾夕惕”的精神,“时时放心不下”,才能更好地担当作为、求真务实,才算是真正为党分忧、为国尽责、为民奉献。
作者:张艺瑶
文章来源:《中国纪检监察报》2022年9月9日,原标题“朝乾夕惕”
责任编辑:刘卫东
图片来源:视觉中国
更多精彩视频
请关注我们
推荐阅读